通知公告
徐州医科大学关于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2日
浏览次数:

徐医大字20213



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关于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意见》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徐州医科大学

               202117



徐州医科大学关于推进产教研

深度融合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积极探索“新医科”建设,努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面对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布局“新医科”建设,以开放博纳的胸怀,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以医学为主体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在不断拓展学校生存发展空间的进程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立足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密切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战略合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建设核心要素的质量提升。

(二)立足服务区域发展。以与徐州市共建生物医药创新港为契机,通过调整专业规模结构、优化学科建设方向、强化应用研究政策导向、拓宽师资引培渠道,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我校支撑区域大健康领域发展的能力。

(三)立足促进医学发展。围绕医学院校办学定位和“新医科”建设要求,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主动拥抱科技发展潮流,通过鼓励、引导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契合发展需求的人才、知识与研究成果,努力提升促进医学发展的显示度。

三、主要目标

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引入各种优质社会资源,以及持续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新医科”支撑专业本科人才和医学支撑学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路径进一步拓宽,服务生物医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力争至2025年前后,开放办学的局面初步形成,多学科支撑医学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医科院校中“新医科”建设先行者地位初步奠定,并联合知名企业建成若干个产业学院和产业研究院。

四、任务举措

(一)坚持开放博纳,谋划学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1.打破惯性办学思维,将开放合作列为学校发展规划战略。面对新时代,运用新发展理念,拥抱科技与产业革命新浪潮,适应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谋划医学院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思路,将与社会资源合作开放办学的要求,列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并围绕“建设一流平台,引进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同步规划产教联盟、产教研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争取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为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为“新医科”建设探索实现途径,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成功范例。

(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争创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面向大健康产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新医科”支撑专业建设投入,扩大招生规模,加大高水平师资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生师比,积极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有效对接的“新医科”支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与知名企业联合申报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契合行业标准、突破专业界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本科专业,并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大“医+X”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新医科”支撑专业学生赴医院见习制度。

3.积极引企入校,着力解决“新医科”支撑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以大健康领域骨干企业为核心,积极拓展战略合作单位。鼓励学院与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支持“新医科”支撑专业拓展更多融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优质实践基地。加强生产实践型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国家一流实践精品课程。鼓励开展校企教师联合授课,共同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支持与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支持学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4.加快引入社会资源,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跨业界、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进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推动将企业需求等产业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争创教育部未来学院。至2022年,有“新医科”支撑专业的学院,皆应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5.扩大医学支撑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根据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需要,以及学校医学支撑学科自身发展需求,努力扩大医学支撑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向产业学院和大平台、大项目团队倾斜。鼓励从战略合作企业聘请研究生导师,鼓励校内导师与企业高知高管、附属医院专家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外聘导师参与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医学支撑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探索在战略合作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积极创建省市“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主要战略合作企业一道,积极争取培养临床医学与理工科复合型研究生资格。

6.加强条件与平台建设,加强条件与平台建设,努力做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逐步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双创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借助企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教育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研究平台互相支撑的双创教育模式。加强与徐州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一园多区”模式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培育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新校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和“众创空间”。

(三)强化应用研究,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医药成果研究与转化基地

7. 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平台。要积极推进和深化与行业组织、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优势互补,以服务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为中心,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工程及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以及实体型产业研究院,尤其是面向科技前沿、带有探索性质的技术与产业研究院。鼓励各合作平台面向校内外设置紧密型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相关学院及研究团队,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共同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8.加快实现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的有效对接,提高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面向校内基础研究人员、各附院临床研究人员,广泛征集应用研究创意,联合学校战略合作企业及科研院所,组建若干个“基础+应用”、“医师+工程师”研究团队,推动跨学科及转化医学研究。鼓励校内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支持各学院及相关研究团队,与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加大政策力度,鼓励科技人员面向企事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

9.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应用研究落实落地。设立转化医学研究基金,面向学校及各附属医院,每年遴选资助若干“基础+应用”、“医师+工程师”研究项目,以转化为目的,组织应用研究。立足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推动政府与大型企业、风投基金联合设立科创与产业孵化基金,遴选、推动应用研究持续深入。加强专利申报指导,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探索构建“人才+科技+产业+资本+市场+服务”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研发服务机构,推动研究成果与市场转化无逢衔接。

(四)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产教研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10.丰富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立足战略合作单位,吸引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建立工作室,或在校设立企业教师专岗和产业教授岗,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计划拟定、内部师资交流培训等业务,承担一定教学任务,以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以战略合作单位为主体,遴选一批产业导师,承担或与我校老师联合承担专业型研究生带教任务,并以此带动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集聚。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情况,面向企业遴选一批热心学生培养工作的指导老师。探索与企业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双向机制。建立健全符合产教研融合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评价体系,鼓励相关专任教师到企业、医院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由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任务举措的组织落实,确保预期工作目标有效实现。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使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全校干部师生的共识。适时召开产教研深度融合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健全校、地合作机制,为各项任务举措得到更好落实提供支撑。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举措切实落地

将推进开放办学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战略。针对各项任务举措,逐一拟定落实计划与要求。针对任务举措中的“鼓励”、“支持”事项,要逐一明确政策内涵。适时开展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工作考核。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教研融合集聚效应

   设立转化医学研究基金,设立支持产业学院运行专项经费,确立从企业延聘专家的津贴标准。立足支持生物医药支柱产业,积极向徐州市争取相关经费政策。创新经费支持方式,充分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积极争取产业集聚区和战略合作企业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项目的经费支持。



新闻通知